说到童年怀旧的零食,大概大家只知道80后或者90后的经典零食吧,甚至现在市面上还有得买,那么如果问60后,70后的零食有哪些,你又知道吗?什么!那个年代还有零食?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

60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此,与后来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虽在形象品质上相形见绌,却享受着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

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

 

其实“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糖类,就是糖从甘蔗中提取出后,经过粗加工而成的产品,俗称“红糖”。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

至今,中国仍然在从古巴进口蔗糖,只是进口来的糖纷纷经过多样而精细的加工改头换面,“古巴糖”的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个苦涩年代一样的糖块,也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了

 

 

 

“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主题的饼干盒

 

 

果味饼干

 

 

在60年代,糖果和饼干算是孩子们对味蕾的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于现下各种口味、厚薄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边吃边玩”的饼干,60年代的饼干显得更加朴实而单一,一如那个年代的人们。然而,就是这些略显粗拙的饼干,在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不仅能够在年节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装纸与包装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再看看现在的饼干,不论是外表的华丽还是内在的美味都远胜于那个年代,却再也不能企及那样的地位了

 

 

 

 

70后·穿越时代的经典味道

到了7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缓慢回温,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也逐渐开始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独领风骚,抵过了时代洪流的侵蚀

 

 

爆米花

私以为,爆米花机绝对可以列为人类零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煤炉,铁桶,编织袋,黝黑粗糙的机器中却孕育着香甜洁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炉的过程中,火焰的跳动与火炉哗啦啦的转动声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极高点,最后在“嘭”的一声中一齐释放。简单的设备,低廉的原料,却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

 

 

麦乳精

“麦乳精”原名“乐口福”,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麦”“乳”“精”三个字都各有所指,分别为麦精、乳粉与糊精。用“麦乳精”来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实,也是它能够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吧

 

麦乳精营养丰富、颗粒疏松,用水冲调能够散发出扑鼻的香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追捧。由于麦乳精采用真材实料,成本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当作是奢侈的饮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们不舍得喝麦乳精,将其当作补品送给病人的情节也频频出现

 

 

大白兔

说到大白兔,应该不需要解释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号令群雄一般的存在。在广大70、80、90后的脑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个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只毛茸茸的啮齿动物,而是白白的圆柱状奶糖吧

 

 

 

红虾酥

说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说说红虾酥——一个奶糖,一个酥糖,曾经牢牢占据着国产零食的半壁江山

 

红虾酥,其实是酥糖的一种,因其糖块的形状洁白中镶有褐色条纹,活像虾的中段,因此得名“红虾酥”

 

红虾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酥、脆、香、甜”四个字。在制作上集中了传统工艺的精华,用料考究。一律选用优质榴花砂糖,高浓度葡萄糖浆和“二八麻酱”,经多次熬炼拔拉折包而成。这种糖皮薄酥脆、糖馅层次清晰,吃起来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腻口,吃后不留残渣

 

 

荷包集运

 

arrow
arrow

    tan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